Contact us 推荐观展联系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西兴隆街1号院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100000MB03825394 中央文物礼品管理中心 |
风骨有相——朱振庚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发表时间:2017-08-09 10:13 中国美术馆5月29日讯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风骨有相—朱振庚艺术展”于2017年5月28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分为“从水墨到重彩”“戏墨人生”“众生相”“速写与白描”四个部分,展出朱振庚的作品100幅左右,全面回顾朱振庚的艺术人生,呈现他在水墨领域贡献。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徐晓庚,朱振庚先生生前同窗好友杨力舟、王迎春、李延声、杨刚、胡勃、楼家本、韩国臻、聂鸥,还有著名艺术家广军、杜大恺、袁武、马书林、栗宪庭、刘进安、梁占岩、曹宝泉、王晓晖、李孝萱、李津、申少君、沈勤、武艺、高润喜、寒碧、胡明哲、姚鸣京、邵戈、钱忠平、杨建国、张泉、韩喜增、罗贤抒、张光卫、董浩、贾杰功等,朱振庚先生的夫人王英明女士,儿子朱亚平、朱亚军,女儿朱亚勤、朱雅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吴为山馆长向家属颁发捐赠证书,吴为山馆长、李延声先生、田黎明先生分别致辞,朱雅梅女士代表家属致答谢辞。 吴为山馆长在致辞中说到:“中国美术馆收藏和捐赠系列展,是得到国家支持,由中国美术馆来组织专家,对于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家进行评审,这个项目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举办的系列展,展出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他们也是可以写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家。”他表示,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朱振庚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文化立场,他以“众生相”“戏墨人生”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内容,以水墨为介质,沉潜于中国文化与国人精神的灵魂深处,以艺术的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履行文化人的职责。逝者已去,风骨长存。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致辞 李延声先生表示,朱振庚当过工人,做过民警,他很接地气。他从徐州、山东、湖北民间艺术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所以有的评论说他是古今中外、土洋雅俗大团圆的风格,既传统又现代,他善于思考。他还把书法的东西揉进去了,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也有西洋构成造型的东西在里面,在民间吸收中,很多造型是没有五官的,很大胆,但是他画面的结构和形象很有特色,人们看到了都能记住。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田黎明致辞 田黎明先生在致辞中讲道:“从80年代中,我就对朱先生有了深刻的印象,也经常拜读和学习朱先生的画。朱先生为人坦诚、真率,他的心性就如老子说的德若赤子。朱先生有一颗纯清的赤子之心,他对艺术的感觉和执着,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自然的融在了一起。我们读朱先生的画,他的艺术语言充满了童真。记得朱先生一套《南京沦陷》主题连环画,以写实的手法、人物的造型让人叫绝、叫好。” 朱振庚先生家属代表朱雅梅女士致辞 朱振庚先生的女儿朱雅梅女士代表家属致答谢辞,她对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表示感谢,并表示朱振庚先生的优秀作品得以珍藏于中国美术馆,这无疑是为这些作品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归宿。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更多的让爱艺术的人,进一步全面的了解朱振庚先生的艺术。 朱振庚(1939—2012),1939年生于徐州,祖籍天津。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和现代重彩画的创作和研究,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重彩写意画家。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开幕式 作为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班毕业的学生,朱振庚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如蒋兆和、叶浅予、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名师的教诲与影响,对他的艺术观念的形成、艺术创作的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振庚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水墨画家,他在中西文化冲击与交融的文化背景下,在传统水墨绘画向现代转型的际遇里,以大量的面向社会、直面生活、抒发内心的速写作为根基,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传统文人绘画之中汲取最符合心性的语言符号,创造出朱振庚的水墨范式。朱振庚的绘画语言依然承续传统以笔法为中心的水墨体系,但笔法更为活泼、随性、自由。笔下的意象带着强烈的性格特征,这是朱振庚的性格使然,虽看似逸笔草草,但形象鲜明,动人心魄直指人心。 吴为山馆长向家属颁发捐赠证书 在这次展览中朱振庚先生家属将其毕生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件经典作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说:“这些珍贵的作品将汇入国家艺术的宝库永久收藏。泽被后人,有感于此,我代表中国美术馆对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感谢与敬意!”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位于中国美术馆1、8、9号展厅,将展出至6月4日。 风骨有相——朱振庚艺术展 前言 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进程是和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联的,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与西学东渐的文化碰撞,使中国水墨发展在直面社会与直面人生的入世功能上得以彰显,现实主义题材和西方写实主义体系成为中国水墨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中国水墨画的传统主义者践行“以古开今”之路,沿承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寻求与时代相契合的笔墨语言,在内省与外化之中形成传统主义的现代语态。朱振庚的水墨之路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本土与西方两种文化系统中的要素都化为他水墨语言中可汲取的营养,他以文人绘画的笔墨和机趣作为出发点,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求造型的意趣,将写意精神和个人禀性天赋熔铸一起,成为中国水墨现代进程中的新的面向。 作为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班毕业的朱振庚,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如蒋兆和、叶浅予、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名师的教诲与影响,对他的艺术观念的形成、艺术创作的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背景为朱振庚的艺术思想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在西方各种艺术思潮涌进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水墨系统在碰撞之中再次得以激活,并以更为广泛和深刻的视角将水墨发展的源泉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从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追源民间艺术或上溯更为久远的艺术传统之中。 朱振庚早期的水墨作品是从画坛主流的现实主义的水墨体系中承袭而来,但在他研究生毕业之后,受现代思潮的影响,他的水墨语言开始走向现代重彩的构建。从重彩到水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发展历史逻辑,而从水墨再到重彩,则是在现代语境下朱振庚寻求传统绘画的当代转型的路径之一。朱振庚言:“中国艺术必须依托于现代艺术这个背景才能活跃起来,现代重彩切忌‘洋味’重彩,需从中国文化精神中生得主根,尊重传统(但不迷信传统),涉猎中外,吞吐古今,创造新的传统。”朱振庚对于中西传统有着很明确的态度和立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知是他艺术创作中民族性的保证。在他的重彩画中,不仅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的造型和构成等诸因素,还从中国民间戏曲美术中借鉴了形象和色彩等诸手段。民间壁画的肌理感承载着岁月流沙的痕迹,也被他转化为重彩语言的符号,成为画面形式感的修辞。朱振庚在构建现代重彩的视觉体系之中,充分调动了“色”“墨”“粉”三种元素,参照古代壁画的手法,他以墨笔随形生发,以色写染,再以粉色笔,三种元素各自为用,在银灰色调的肌理趣味之中,交错碰撞,又浑然一体,下笔意气所到,生机勃勃,韵味于厚重叠加中产生。朱振庚深刻的认识到中国艺术中的“写意”精神,并将之转化在重彩图式之中,他注重笔法,讲究笔力与笔趣,认识到在重彩画中笔力与赋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笔力为骨,强其骨气,色彩方能神化,若笔力有亏,画面色彩则浮于表面,空善赋彩,徒生火气。笔趣则是笔精墨妙之中显现的趣味,而趣味的产生则是画家学养、情绪与才情的统一,他追求“无羁无绊之美”,任笔触自由表现,灵动之中不失法度。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朱振庚在艺术上追求从水墨到重彩的现代构建,这是人生状态的使然,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朱振庚在六十花甲之后, 画风开始回归书写化的写意状态,强调笔性的意味,在水墨与彩墨之间,他将对于书法的研磨与体悟带入到创作中来,在很多作品中,直接以即兴式看似并无实际意义的行草书作为画面的背景。笔下的形象已自抒胸臆,随笔生发,“神觉完满于线,象化妙境无穷”,其相更加天真随性,逸笔草草,见情见性。 朱振庚的艺术之路是一个时代的折射,从水墨到重彩再复归水墨,这是一个现代语境下的水墨画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文化融合之下的文化选择。他在传统水墨绘画向现代转型的际遇里,以大量的面向社会、直面生活、抒发内心的意象作为根基,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传统文人绘画之中汲取出最符合心性的语言符号,创造出朱振庚的水墨范式。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他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文化立场,他以“众生相”“戏墨人生”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内容,以水墨为介质,沉潜于中国文化与国人精神的灵魂深处,以艺术的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履行文化人的职责。逝者已去,风骨长存。令人感佩的是在这次展览中朱振庚先生家属将其毕生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件精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永久收藏,泽被后人,有感于此,我代表中国美术馆对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感谢与敬意!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7年5月 |